查看原文
其他

北京十一学校鼓励校友"回娘家"结婚:婚庆大厅都修好了,免费申请! | 头条


“所有的学校,都希望做好校友关系,如果你是一个学校的校长,你会怎么做呢?”


当罗振宇提出这个问题时,他早就找到了那所对标学校和它的校长。


“有一所中学,叫北京十一学校。校长李希贵,他的做法很有意思。


十一学校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光大厅,叫‘缘宫’,这是学校的公共空间。李校长用这个空间干嘛呢?只要你是十一学校的毕业生,提前预约就可以终生免费使用这个空间举办活动。可以是你公司的招待酒会,可以是你个人的婚礼,可以是你孩子的摄影展……”


 当年的班主任为回到学校举办婚礼的校友担任主婚人


但“缘宫”并非一个简单的校友关系成功案例,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校长对“母校”一词的思考:“学校如何成为母校?”


李希贵在他的《重新定义学校》一书里写到:


“不是说学生在这个学校里上学3年、6年,这所学校就是他的母校。如果学生毕业20年了都没有回来看过这所学校,都没有来看过他的老师,我们可以说这是他的母校吗?我们哪里听到过一个妈妈培养了一个儿子,儿子出去20年了都不回来看看妈妈这种事儿吗?”


学生毕业后,他们对学校的感情是停留在过去的学习、生活里,靠回忆维系?还是能因为不断“回家”,去和学校创造出更多亲密、难忘的现在与未来,因憧憬而维系?


2014年,《人物》杂志采访李希贵时,记下了这么一个细节:


  

而决定开辟这么一个空间,不只是李希贵一人的决定。2014届毕业生、知乎网友“Nikita”在回答“成为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是怎样一种体验”时,详细讲述了“缘宫”背后的故事。



每年李希贵校长都会完成十件学校实事,人称“十事实办”。2016年7月,“十事实办”项目之一、校友婚庆大厅的落成备受瞩目。


在年轻的学子们眼里,这不只是校长关于“学校成为母校”的思考落地,还是一所学校对“学生恋爱”问题的解决思路的记录:从谈之色变、高度包容到支持。


在2000年以前,北京十一学校和中国所有学校一样,在校规中明令禁止学生恋爱,这项规定直到2004年左右才被废除。废除后,尽管在学校里谈恋爱依旧还是一件比较敏感、忌讳的事,但当时学生恋爱的成功率一下变得更高了。2011年入校的Nikita便在念书期间见过两次师兄师姐回校拍结婚照的情景。


但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,学生的成长速度有时远超出了老师。不合理校规的废除不代表所有老师都有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,极少数观念保守的老师依然会持打压态度。


2012年,两对情侣受到处分,通告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抗议:通过“校长有约”直接跟校长见面反映问题,与其他老师直抒胸臆,给校长和其他校领导写信,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,通过学生会、团委等来反映自己的意见……甚至有人在人人网上直接评论:“为了处分而处分,这样做既没有目标意义,又没有实际意义。”


处分最终没有获得学校的承认,也没有记入档案,仅仅保留在年级。而在2013年版的《北京十一学校学生手册》上,曾经的处分依据“凡有下列情节之一者,惩戒教育无效者,给予记大过处分:(4)男女生交往不当、影响不良者。”这一条被悄然删去。


2015年,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,而这一次,除了继续通过各种渠道表示抗议,一位女生还以“恋爱和学习成绩的关系”为研究项目,最终得出“二者没有太明显关系”的结论,该课题的答辩获得了一百多个研究性学习项目中的最高分。同年,李希贵和教育顾问王笃年老师分别在“教育圆桌”和“方圆十一”两个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,表达了对中学生恋爱的包容和支持态度,承认学校在帮助学生树立恋爱观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
之后,学校里交谊舞会的规模扩大了,学生公开演出的戏剧出现了“男女生拉手”的情节,关于爱情的文章和诗歌越来越多地登上了校刊,微信公众号“方圆十一”还公然帮助优秀校友程静和她的高中同班同学“秀恩爱”。


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,在2016年新年狂欢节上,校长李希贵宣布要建设“校友婚庆大厅”的那一瞬间。




很快的,“校友婚庆大厅”就不局限于举办婚礼,各种活动——无论是公司的,家庭的——北京十一学校的毕业生们都可以提前申请免费使用。只是为毕业生们开放了一个大厅,能带来什么呢?


1.校友一辈子不管用不用这个地方,他都知道他的母校欢迎他。


2.在校学生虽然还没毕业,但他知道这个地方永远会是自己的母校。


3.来办活动的校友,就不是用某个特定标准挑出来的了。每一个校友都有机会把自己各方面的成功,呈现给在校的师弟师妹。


4.通过师哥师姐方方面面的成功,在校的师弟师妹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。这本身就是教育。


5.受邀而来参加活动的那些来宾,即使不是十一学校的校友,他们会不会因此建立对十一学校的认同感?


6. 当毕业生回来看老师,当年教过这个学生的老师,就会受到非常强的激励。他们会看到自己教育的成果,会更好地教今天的学生。 


如何对待你的校友,这不是只在校庆筹备时才需要考虑的问题,细微处更见真实。


在北京十一学校,可以在毕业后继续使用的还有学校的其他公共资源,例如食堂、图书馆和周末的球场、体育馆等,但需要出校友卡等可以证明自己是十一学校毕业生的证件。于是学校每年都会在微信公号上发出“校友卡申办”通告,手快有手慢无的“限量发送”,考验的是校友对学校的关注程度。


而2016年为校庆60周年正式成立的校友中心部,彻底将毕业生与学校的联系,从民间自发组织的“同学会”式单向付出,变成了更常态的官方-民间双向流动。



在李希贵看来,做校长的,一定要明白学校的客户是谁。一些校长常常更重视与上级领导相关的事情——重视领导来学校视察,重视领导开会,重视领导安排的工作。但是,学校最重要的客户是谁呢?不是上级领导,是学生。


有一年,学校希望送去参加物理奥赛的3名学霸突然跑来找到老师:“我们决定不参加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了。”校方蒙了:能参加奥赛,这是让多少人眼红的机会?为什么要放弃?


学霸解释说:竞赛过程中的反复训练,有可能导致参加某一学科竞赛的学生一生都讨厌这个学科,为了参赛而刷题不是他们想要的学习方式。现实生活里就有参加数学奥赛的学生,虽然最后获得了竞赛的金奖,却从此丧失了对数学的热爱。


“在一些关键时刻,不知道如何判断和取舍的时候,要拿起一把尺子衡量一下,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?这是对学生好,还是对学校好?”李希贵经常在学校强调这句话,老师们尽管心里纠结了半天,还是同意了学生不参赛的请求。


当学校把学生放开,不再让他们重复训练,他们反而保持了对这个学科的热爱——3名学霸没有为学校参赛争光,但都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了北大物理学院。


“为了学校”这个说法,很多时候是经不住追问的,只有为了学生,才能经得住所有的追问。在北京十一学校,“学生”的概念包含了所有曾在这里和正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学生。



如何招待你的校友?如何让学校成为他们心里认可的“母校”?


把校友放回到“学生”与“家人”的位置,把“学生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。


北京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,原名新北京十一小学,后增设初中部并于1962年更名为北京十一学校,并陆续增设高中部、国际部。2011年,学校取消固定班级,推行选课走班,现有300多门课程和200多个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,并且鼓励学生随时组建团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,因此形成新集体和更多样化学生自治的学习管理模式。



微信改版了

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“新校长传媒”

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▼



  你可能会感兴趣  

没有标准球场,操场直道才30米出头,弄堂里的小学如何成为体育强校?

万万没想到,这所学校的期末总结大会让老师玩儿嗨了

南京一中的桂同学靠向“分数银行”借分,过了期中考试的关……


本文素材来源:

1.微信公众号“花生地”(ID:Amber201606)《瞧!那个被罗胖点名的校长》,作者:安柏

2.知乎网“成为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是怎样一种体验”问答的部分内容,作者“Nikita2”

3.其他网络素材


责编丨邹蜜


 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阅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